您的位置:首页 >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6-04-27 19:12:28 来源: 中原网
字号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抉择,是着眼新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中走在前列的现实需要。

  新郑是省会郑州的南大门,又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十二五期间,新郑市立足发展优势,“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着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实现新格局。

  一、工业经济迈步新型化

  新郑市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坚持一手抓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着力构建以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为主,以富士康配套产业、高端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提升为辅的“三主三辅”产业体系。围绕三大支柱产业,把优惠政策、招商精力、有限资源向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区倾斜,努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聚合力的“三力”项目,建立“三位一体”的项目引进、落地和建设工作机制,积极做好在谈项目的引进工作,做到成熟一个、签约一个,落地一个、开工一个。同时,该市深入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五年超越”行动计划,加快制定实施各项产业专项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着力打造现代食品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能源新材料和煤电五大超百亿产业集群。

  (一)三主三辅————

  商贸物流 、食品烟草、生物医药、富士康配套产业、高端制造业、传统制造业

  (二)龙头企业————

  华南城、好想你、华商汇、雏鹰农牧、乾龙物流、圣戈班等

  二、现代服务业抢占新高地

  新郑市把推进城镇化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交通区位、文化资源和高校集聚优势,带动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水平提升。同时,该市从服务入手,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牢固树立“企业至上、纳税人至上”的理念,创新服务理念、工作方法、体制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及时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确保项目建设零阻力推进、无障碍施工,全面提升发展软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新优势。

  (一)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提速。(六盛钢材、雏鹰农牧冷链仓储物流、郑州华南城、华商汇、港中旅旅游度假综合体、圣戈班绿色建材)

  (二)文化旅游业发展彰显活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等活动、轩辕湖湿地公园、白居易故里文化园)

  (三)市场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万佳超市、丹尼斯商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特色旅游)

  (四)房地产业规范有序推进。(富田兴和湾、林溪湾、正商瑞钻、等商品住宅项目;畅馨园经济适用房小区共、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公共租赁房、安置房等,构筑实物保障和租金补贴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五)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民医院新院区、中医院新建病房楼等项目;市级公立医院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文体惠民活动、运动健身设施)

  (六)电子商务积极启动。(华南城电商产业园、好想你木本粮国际E贸易交易服务平台)

  (七)特色商业区建设进展顺利。(华南城特色商业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网商创业园、电商服务联盟、创客空间)

  三、现代农业助力发展

  新郑市“十二五”时期,大力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根本,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确立 “优质粮食、现代畜牧、特色果蔬、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新郑市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打造高标准粮田;农产品质量监控检测体系更加健全;按照“因地制宜、正确引导、规范发展、政府扶持”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提高农机使用率,增加农机手的作业效率,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

  成就:

  建成三大示范区 即北部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东部新郑市红枣产业示范区和南部高标准粮田优种示范区。

  建成多个特色农业园区 “庞农生态园”、“都市生态示范园”、“黄帝农耕文化园”、“拉维斯庄园”等10多个特色农业园区。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构建“特色种植、标准化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2015年1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特色果蔬、现代畜牧、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四、其他类:

  (一)新郑新区:

  新郑新区于2010年下半年筹备成立,2011年以来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 “两年打基础、四年出形象、六年成规模、八到十年建新城”的总体建设目标,紧抓“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景观打造、群众拆迁安置、产业项目建设”四大主体工作,通过5年来的强力攻坚,多元投入,一个集行政、文化、商贸、金融、居住、休闲等于一体,功能完善、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商务新城已初具雏形,进入了内涵提升与功能配套并重的发展阶段。

  (二)新港产业集聚区:

  “十二五”以来,集聚区以工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为目标,确定了以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基本实现了 “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四集一转),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出了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区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全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集聚区已经成为新郑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现代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成就: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最具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区、郑州市台商园区,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郑州市五强产业集聚区,2013、2014年连续两年跻身“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数字见证发展:“四上”企业营业总收入前后突破200亿、300亿大关,360亿元,并向400亿元迈进;税收收入突破4亿元。

  (三)“十二五”科技成就:

  ——科技投入逐年加大 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累计2.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5倍,2015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2.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新认定创新型企业19家,科技型企业60家,2015年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5%。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十二五期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1项,郑州市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中原工学院高效节能成套精梳设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润弘制药拳头产品长春西汀注射液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知识产权成果可喜 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3200件,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专利授权2098件,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

  ——研发中心建设成效凸显 新增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省级研发中心6家,郑州市级研发中心35家,院士工作站3家。

  ——政产学研合作迈上新台阶 深入推进“百名院士专家新郑行”活动,与中国农业大学等8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性合作意向。吴养洁等6位院士、潘思轶等109位专家与我市企业成功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00余项。

  ——创新创业成效显著 政府主导建设的华南城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综合体投入运营,中原工学院大学科技园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认定,IBM现代互联网、中德医疗器械等创新创业综合体有序推进。累计新增孵化面积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2家,毕业企业40家,创新平台7家,中介机构4家。

[作者:  编辑: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