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中原网> 注册登录

人的一生 出走与回归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2018-10-22 16:13:05来源:中原网
字号  

     阎连科说,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出走”的心理,或因为“一碗饭”,或因为爱情,或因为自由,这恰恰是人类共同的心理。

    “但是90%的人走出去的结果都是失败的,人生是由一次次的失败而构成的。一旦出走,回归却是永不可逆的,走的世界多了,通俗点说见过了一点世面,所有‘见过世面’的人都是回不去的,绝对不仅仅是生活不习惯那么简单。我到这个年龄已经‘无处可走’了,老家的房子、人群和世界观已经变了,‘回不去’是必然的;但是北京也不是我的家,因为那里不是我的根。我的一生就是一个规划好的公共汽车,永远在家和遥远之间徘徊,却始终无法抵达。更多的是在中途跑来跑去,离家越来越远,越走越广阔,反而对家乡越熟悉。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是作品越写越好的必然条件。”

    梁鸿评论阎连科的写作:“‘从世界外面走了回来。’这是人类最古老最温馨的命运寓言,只有故乡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回家意味着回到色彩之中,回到土地、阳光、深深浅浅的植物,回到最初的生命记忆之中,面对这样的诱惑,又怎能不回家呢?或者,这是阎连科潜意识的归宿吧。他的所有作品都逃脱不了这一底色和归宿的诱惑。”

    2018年8月甫一面市,《田湖的孩子》即登上“华文好书”9月榜,评委杨庆祥评价道:“在漫长的跋涉之后,阎连科将笔触投向他的童年,在长篇非虚构新作《田湖的孩子》中,故土记忆和童年经验重叠生长,离家出走和重返故土相互撞击,这不是简单的抒情或怀旧,它关乎一个时代、一种经验、一个文明体的失落、扭曲、挣扎和最终的烟消云散。在色诺芬的《远征记》中,回家是具体的目的和失败者的归宿,而在阎连科的笔下,在死亡之前,我们早已并且永远流离失所。”

    耳顺之年的阎连科将自己比作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河的第三条岸》中的那位父亲,挥手告别了故乡,但永远走不远,永远只能在亚马逊河上漂来漂去。从逃离故乡到回归故乡,在他不歇的“出走”渴望与永恒的“回家”主题之间,在变与不变之间,乡土和乡情贯穿着阎连科的写作。他对故乡爱恨交织,是个彻彻底底的矛盾体,但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他依然和少年时一样,认为田湖是世界的中心,最浓缩的中国,并极力向世界证明这一点。

    “田湖也好,嵩县也好,洛阳也好;郑州也好,河南也好;阎连科也好,其他的作家也好,我们每个人都对脚下这片土地上索取了太多,但还回去的却非常非常少。每次我离开后都会再回来,就是回来拿一点东西。”阎连科说,“世界上任何作家的写作都一定有一块地域、一块文化发生的土壤,河南就是我的写作中心。”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