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居网络谣言之首 正本清源须多方联动 |
发布时间:2017-05-10 21:21:46 点击:0 来源:通信信息报 |
“可乐能灭火”、“长期喝豆浆导致乳腺癌”、“吃樱桃感染H7N9死亡”……全媒体时代,负面言论依托网络已显现出空前的影响力和破坏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食品安全谣言已居我国网络谣言之首。中山大学联合微信发布的《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则表明,网络谣言占比最高的是失实报道类,其次为健康养生类。网络谣言导致的“杯弓蛇影”的社会恐慌与日俱增,切断谣言“网上飞”的臂膀,已迫在眉睫。 食以安为先,食先不安 社交平台中“不安全”报道疯传疯蹿的现象十分常见,其中,食品安全谣言、传言已泛滥成灾。“我通过舆情监测分析发现,将近一半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是谣言和传言。”中国农业科学院李祥洲主任在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如是说。食品安全作为老百姓关注的敏感话题之一,凭借着互联网的力量在无形中影响渐大。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食品安全谣言以45%的高占比成为当前我国网络谣言中的“第一谣言”类别。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的《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则具体表明,网络谣言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实报道类,达31.4%,主要包含社会政策/秩序、经济状况等内容;其次为健康养生类,占15.1%,主要触涉食品安全、疾病和健康养身等内容。 网络监管部门人士表示,对猎奇的、有冲击力的、颠覆日常观感的内容,人们会更感兴趣并产生更强的分享意愿。但是,谣言经网络反复炒作、周期性传播,一些人就会利用读者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利用网络传播谣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事件愈发增多。譬如近日在社交平台流传甚广的“徐州高铁站发生持刀砍人事件”、“太原警察暴打市民”、“太原长治路塌方”等帖子,后皆被证实是典型的网络谣言。 三人成虎,虎视眈眈 网络谣言之所以有极大的成长空间,与人们趋利避害的价值选择倾向以及盲目从众的心理有直接关系。“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个千古定论,在互联网时代已上升至“全民”高度。那么“三人成虎”前,网络社群中,谁才是谣言推波助燃者? 网络谣言背后往往存在利益链。《半岛都市报》曾调查发现,利用微信公众号传谣已呈公司化运作趋向,借谣生利的商业模式渐成规模,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型企业炮制谣言恶意相向的情况。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便深有感触:“关于娃哈哈食品安全的谣言被转发了一亿七千万次,幸亏我们品牌还好,但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传播谣言博取阅读量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发布“吸睛”的内容,是拉动点击率最有效的方式。微信公众账号的粉丝数和内容点击量,往往与经营者的个人收入及公司的广告收入紧密相连。据微信报告显示,传播最广泛的五大热门谣言,阅读量均超过2000万次,并被多个公众号转发。特别是食品安全谣言,公众号往往抱以“不管真假,提醒总没错”的出发点,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社交平台小视频审核难,也是导致谣言泛滥的因素之一。视频不像文章,没有关键词,源头把控更加困难。譬如小视频大多数只有十几秒时间,拍摄和发送都由用户“随手”完成,几乎无法第一时间约束,给了“唯恐天下不乱者”可乘之机。 联动治“谣” “空心菜是水里长大的,会吸附大量重金属”,每一篇互联网“谣言”文章在“宁可信其有”式的转发后,导致朋友圈皆处在无科学依据的盲目恐慌中。这种慌张甚至扩散成社会影响,网络谣言,必须及时得到遏制。 微信团队日前已公告表明,长期发送谣言类、低俗类、标题党类文章,经过多次删文警告、限制能力处理后,仍继续违规的,帐号永久封禁。同时,微信平台还引入了辟谣机构,用户投诉的谣言将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定并撰写辟谣文章。此外,腾讯也正尝试使用机器人识别疑似谣言信息。高危“谣言扩散器”的腾讯微信正在努力。 要遏制网络谣言乱象,除平台提高审核门槛,以技术加强净化外,更需执法部门加大网络造谣、传谣打击力度。在法治社会,网络谣言也应止步于法律,从立法、执法到司法,皆需砥砺前行。而对于网络谣言“重灾区”的食品安全问题,只有食品安全监管不留死角、漏洞,谣言才不会有立足之地。 当然,让谣言未穿鞋就止步,还需公众不偏听偏信,提高辨识力,理智对待网络传闻。就食品安全谣言,专业人士建议,用户可浏览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科普平台,寻找权威可靠的信息源。而对于“主观恶意”传谣的用户,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盾牌并不能保护危言耸听的违法行径。 |
下一篇:杜绝“长寿食品”需监管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