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让文化成为拉动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2012-05-28 16:50:29 来源: 大河网
字号  

  “国花”、“邮花”交相辉映,牡丹文化产业亮点频闪,文物旅游

  资源保护开发提速,阔步前行在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大道上

  牡丹画精美动人,牡丹瓷板画栩栩如生,民间剪纸同样引人入胜。

  走在丽景门历史文化街区,一件件文化产品让湖北黄石游客王琴爱不释手。“以前只是觉得洛阳唐三彩特有名,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好东西,仿佛感到洛阳的历史文化在渐渐复活一样。”与5年前来洛旅游不同,如今的王琴多了几分感慨。

  近三年来,生活在洛阳的人都有一个与王琴相近的感受:这座古都积淀的历史文化正被唤醒,五千年的历史韵味与朝气蓬勃的现代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使整个城市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强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洛阳正在努力让文化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国花”“邮花”交相辉映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今年4月10日至16日,随着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在洛阳举办,洛阳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世界邮展,是全世界集邮行业的顶级盛会,被业内称为集邮行业的“奥林匹克”盛会。这是我国继2008北京奥运会后举办的又一项重大国际性活动,此前世界邮展举办地多为各国首都。

  洛阳牡丹,胜甲天下,素有“国花”之称;小小邮票,仪态万方,也是收藏百花园中的奇葩。“国花”“邮花”交相辉映,是2009世界邮展的一大亮点。

  此次世界邮展吸引了国际集邮联合会84个成员组织全部参展,这是国际集邮联合会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大团圆。而万国邮政联盟组织了27个成员国参展,使本次邮展成为世界邮展史上参展成员数量最多的一次。

  中国2009世界邮展展出规模3200框,其中,国内外参展珍邮达到78框。“黑便士”、“绿衣红娘”等稀世珍邮亮相邮展,吸引了众多集邮爱好者的目光。

  7天来,邮展参观人数突破35万人次,创造了世界邮展史上新的纪录。成功发表了《洛阳宣言》,创下世界集邮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世界邮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将集邮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各路展商云集、数万游客蜂拥而至的壮观景象让国际集邮联合会主席沃尔夫先生大呼意外:“这么多人参与邮展,既让我感觉‘匪夷所思’,又让我非常欣慰,这又是一项载入国际集邮联合会史册的纪录。”

  自1983年以来,洛阳牡丹花会已举办了27届。27年来,牡丹花会成为洛阳城市的象征,2008年3月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世界邮展正好赶上洛阳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国花”“邮花”交相辉映,使得洛阳承办的这一届邮展成为多年来参展人数最多的一次,同时通过邮展,牡丹花会也成为历届牡丹花会游客最多的一次。

  据介绍,今年花会,牡丹花开35天,共有1502万人次的国内旅游者和11万多人次的入境游客畅游了洛阳城,创旅游收入74亿元。花会期间,神州牡丹园、国家牡丹园、国际牡丹园等主要牡丹园高峰期日接待量大都在3万人次以上,最高超过5万人次。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文物景区内天天游客摩肩接踵,4月18日,龙门石窟风景区接待游客3.96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36.2万元,日接待量创新纪录。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世界邮展和牡丹花会,都是洛阳借助、打造的文化平台,其最终目的在于打造洛阳城市的品牌,从而拉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洛阳以一市之力举办全省首次国际性盛会——世界邮展,以及连续27年举办牡丹花会的根本动力。

  事实证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做法尤其必要。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内各地招商引资水平纷纷下挫的情况下,今年洛阳牡丹花会招商引资签约的金额比去年增长12%以上。

  回顾洛阳牡丹花会的举办历史,更能清晰看到这一轨迹。有关数据表明,从第1届至第27届洛阳牡丹花会,每年花会来洛旅游人数从最初的250万人次逐年攀升至今年的1513万人次。27年来,洛阳共签订招商引资合作合同项目1655个,累计投资总额2846.1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市外资金2327.4亿元。

  洛阳牡丹花会已逐渐发展成为融文化、旅游、餐饮、购物、休闲、娱乐、聚会、展览、交流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型经济形态,成为洛阳文化强市的一个重要品牌和载体,不断为洛阳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牡丹文化产业亮点频现彰显发展潜力

  今年5月初花会结束,盘点牡丹画收入,不少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农民吃了一惊:“今年牡丹画卖特别火,一个花会快赶上去年全年的收入了!”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诗千”。平乐村文化底蕴深厚,是远近闻名的牡丹画专业村,被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平乐农民牡丹画”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初以郭泰安为首的几位当地农民率先建立汉园书画院,切磋、交流绘画技术。后来,郭建中、郭泰森、郭西凡等先后通过拜师学艺,掌握了牡丹画创作技能,使当地绘画队伍不断壮大。

  如今村里有300多名农民能够泼墨画牡丹,牡丹画专业画师达100多人,家门口挂“中国牡丹画第一村XXX工作室”匾额的有20家,不少农民画师还举办过专业画展,在国内罕见。平乐村农民创作的书画作品大多在当地销售,部分在山东、陕西、山西等地的旅游精品商店销售,有些还漂洋过海,被日本、美国、东南亚各国书画爱好者收藏。去年,该村创作生产牡丹画8万多幅,实现销售收入500余万元。

  平乐牡丹画专业村是我市牡丹画产业的一个缩影。据摸底,洛阳牡丹画画家和绘画爱好者近5000人,其中市级以上美术协会会员700人,一个颇具规模的牡丹画产业已初露峥嵘。

  去年开始,洛阳市着手实施牡丹书画等9个文化产业项目,每年政府收购100幅精品牡丹画,筹备开展牡丹画“大师”和“新秀”的评选活动,鼓励牡丹画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鼓励下,以牡丹文化品牌为中心,洛阳文化产业分头并进,形成了一个个热点突出的产业化雏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老城丽景门内的三彩艺术馆,一个个以牡丹为题材开发的澄泥砚、牡丹茶、牡丹枕等牡丹系列旅游产品特别惹眼。

  市场上,一小瓶牡丹香薰产品,看起来不起眼,却卖到每瓶680元。花色鲜艳、花形依然的牡丹干花和栩栩如生的牡丹压花,不由让人啧啧称奇……

  今年花会一个双休日,洛阳美陶公司三彩产品的销售额就达8万元。全福食品有限公司牡丹饼销售额每天达万余元。

  工商企业积极开发牡丹新产品,大专院校列入重点课题实行科研攻关,产、学、研结合,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牡丹系列产品。

  不管是工艺品、食品,还是化妆品,洛阳的商家总是很巧妙地将自己的产品赋予牡丹文化的内涵,打上牡丹产品的烙印,其身价也陡然大增。

  去年,我市一科研机构研制的牡丹茶一问世,一个多月里卖出了上万盒。洛阳梓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王忠东被称为“牡丹专利大王”。他有299个与牡丹有关的专利,去年光专利维护费就花了6万多元。这些专利中除了牡丹扑克牌等269项外观专利外,还有牡丹养生酒、牡丹精油、牡丹系列化妆品、牡丹香熏、牡丹杀虫剂等12项发明专利。

  2007年开始声名鹊起的全福牡丹饼更是书写了洛阳旅游商品的新传奇。改良生产工艺,掺入牡丹花的成份,再辅以精心的文化包装,洛阳全福食品公司开发出了牡丹饼,一时之间成为许多游客必备的旅游纪念品。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牡丹饼从无到有浮出水面,连公司食品加工区都成了旅游观光的“景点”。4月18日,全福工业园区共接待170辆旅游大巴,游客超过6000人,一天销售牡丹饼9万多元。据其董事长任全福介绍,2008年,全福牡丹饼全年销售收入超过600万元,而到今年4月已经突破340万元,销售额同比提高了60%以上。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华文化“读本”

  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据考证,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寻源于此。

  在许多人看来,“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

  近年来,洛阳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花大力气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和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力度,正在使洛阳这“本”中华文明的“读本”变得更加耐看、耐读。

  外观如同一口大鼎,洛阳博物馆新馆给人以厚重大气、简单纯净的感觉,放眼整个洛阳市区,它独一无二。走近它,很容易便能感受到它身上散发出洛阳厚重的文化气息。

  “这是建国以来我市投资规模最大、建筑面积最大的公益性文化工程,规模和设施在国内地市级博物馆中也名列前茅,同时也是古都洛阳的又一张新名片。”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李万厚为此激动不已。

  据介绍,河南文物占全国的1/7,洛阳文物占河南的1/7,洛阳是13朝古都,文物资源尤其丰富。

  目前,我市馆藏文物数量达到40万件,其中能够展示的有3.5万件。原洛阳博物馆展示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只能展示1000多件文物,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007年11月29日,洛阳在新区开工建设洛阳博物馆新馆工程。该工程占地约3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5亿元,是原洛阳博物馆面积的10多倍。新馆交付使用后可常设展品1.5万件,是老馆展出规模的十几倍,这为洛阳文物提供了一个上佳的展示舞台。它的兴建,将使市民和中外游客更加容易认知、亲近河洛文化。

  洛阳博物馆新馆,仅仅是增强洛阳文化软实力战略布局中一枚棋子。

  近年来,洛阳市先后投资建成了洛阳歌剧院;建成了洛阳美术馆、洛阳书画院、新区体育公园等基础性文化设施;投资近2.5亿元相继建成了以王城广场、牡丹广场为标志性的一批文化广场。今年已开始建设丝绸之路博物馆、匾额博物馆、河南壁画馆和洛阳邮票博物馆4个专题博物馆,以促进洛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其中洛阳匾额博物馆4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

  今后3年左右,洛阳还将相继建成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4处大型遗址公园,其中去年3月开工建设的定鼎门遗址、阊阖门遗址、偃师商城西城墙等3处大遗址公园计划今年要建设完成。洛阳博物馆新馆距定鼎门遗址仅一两公里,届时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将在这里“唤醒”,而它们也将共同形成洛阳旅游新的热点和中心。

  在洛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立林看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于资源等条件的制约,目前各城市间以经济总量为主的角力不会持续太久,今后各城市之间竞争和比拼,将从以经济总量为主的硬实力竞争,逐渐转向以文化为主的软实力竞争。在以文化为主的软实力方面,洛阳将占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其他城市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这无疑将为洛阳在未来的城市发展和竞争中,增加沉甸甸的砝码。”王立林如此解读洛阳大手笔投入文化基础设施背后的深层次动因。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大型舞蹈诗《河洛风》演出数十场,成为我市近几年打造的艺术精品;群众广场文艺活动“河洛欢歌”连续3年举办,逐渐成为市民和中外游客认知的知名品牌;今年花会期间,千人牡丹舞场面壮观,牡丹舞蹈正在走进洛阳市民当中……

  近几年来,我市积强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推动下,如今的洛阳市已经基本形成文化设施相互配套、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和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洛阳市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9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5%;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高于全市生产总值14.4%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洛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速。

  “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坐不住’的责任感;充分认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增强‘慢不得’的危机感;充分认识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洛阳是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今年5月中旬,我市召开会议进行部署,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着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今年我市将全力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发展攻坚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经营性、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改制,洛阳日报社、广播电视系统、新闻出版系统、文化系统等重点文化单位要试点先行,尝试建立4种类型的产业集团,其中洛阳日报社要以《洛阳日报》为主体,积极整合我市平面媒体资源,年底前组建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并逐步向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发展;新闻出版系统通过优势重组,建设一至两个以印刷为主、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印刷企业集团,形成辐射整个豫西地区的印刷基地;整合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版权)等行政执法单位,今年10月份前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成立股份制性质的洛阳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加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力度,重点打造精品演艺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企业,以奖代补扶持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盘活文化资源,推动我市特色产业发展;搞好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投入和利用,支持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10年年底基本实现市、县有达到国家标准的图书馆、群艺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加快推进重大文化服务工程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地开展“河洛欢歌”群众文化活动。

  “力争2010年洛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2015年达到100亿元,洛阳与先进城市的文化产业差距将逐步缩小。”洛阳市有关领导如是说。

[作者:  编辑:禹亚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