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用药时尤其要警惕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
发布时间:2016-10-11 09:12:10 点击:0 来源: 郑州食品药品监管 |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为起因而引起的肝脏功能损害。肝脏是大多数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肝脏在分解药物的时候,某些人群因为其体质的特殊性,更容易产生对肝脏有害的不良物质,也更容易发生肝损害,如妊娠期妇女、老年人及儿童或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等。这类特殊人群用药时,更应注重衡量药物治疗的获益和风险,权衡利弊,注意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需警惕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反应。 1.妊娠期妇女 妊娠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阶段,在妊娠过程中,体内各主要脏器的负担会加重,肝脏作为主要的代谢器官,则更易受到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损害。另外,怀孕期间,由于受孕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的影响,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下降,也容易产生药物的蓄积中毒。因此,怀孕期间,当必须使用药物时,应十分谨慎,必须仔细权衡药物治疗对孕妇本人的影响及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尤其应关注药物对肝脏的潜在毒性反应,警惕药物引起的肝损害。 2.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功能减退。老年人由于肝肝重量减轻,肝细胞和肝血流量下降,肝微粒体药酶合成减少,活性降低 ,对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减弱,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产生不良反应。再加上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品种多,用药时间长,联合用药比较多,增加了肝脏负担,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肝脏“受伤”的几率更大,较青年人也更容易发生药源性肝损害。 3.儿童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系还不健全,对药物的代谢功能还不成熟,对肝毒性药物的敏感程度也与成人不同,因此也较成年人易发生药源性的肝损害。如婴幼儿应用磺胺类药物和维生素K时可引起黄疸,抗癫痫药丙戊酸具有肝脏毒性,在儿童中的肝损害发生率较高。 另外,既往有肝功能异常或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其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较差,也更容易引起药物蓄积而引起肝毒性反应。因此,药物治疗时,也应关注这类人群可能的用药风险,谨慎选择治疗药物,注意防范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
上一篇:如何自我监测血压? 下一篇:专家为您解读糖尿病九大用药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