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原食药在线!  

食药在线
滚动资讯:

首页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杜晓曦:食安风险交流需强化专业性、敏感性和常态性
发布时间:2017-05-10 12:42:20   点击:788  来源:中国医药报

0023243d165318cc9da005.jpg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副司长杜晓曦

    6月14日,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办,主题为“风险交流与食品安全”的分论坛同期召开,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学界、企业和媒体的代表围绕分论坛主题发表演讲。

风险交流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是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措施。简单来讲,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就是各利益相关方围绕食品安全风险及其相关因素交换信息、意见和看法的过程。充分的风险交流有利于科学理解风险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部门公信力和消费者信心,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有效施行,有利于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新食品安全法专门增加了对风险交流主体、原则、内容和形式的规定,标志着风险交流工作在中国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以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将其作为整个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开展了大量工作。

总的来说,我国风险交流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不高,食品安全话题热度高、传播快、辨识难、易发酵,与此同时,食品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尚不完善、食品产业发展尚不平衡。下一步,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将坚持以科学为准绳,以维护公众饮食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强化交流预警的专业性、敏感性和常态性。

第一,强化专业性,尊重科学,既要强调准确也要强调全面,承认科学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推动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抓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交流工作规范的贯彻实施,逐步健全专家智库。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体系,督促指导技术机构确定专业科室开展工作。

第二,强化敏感性,坚持及时有效地将正确信息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渠道传递出去,保持对各类风险信息的高度敏锐,重点关注突发事件、媒体热点和国际动态,早发现、早处理、早引导,狠抓“打早打小”,避免“拖晚拖大”。探索建立来自部门、企业、行业、检验机构、舆情等多元风险数据收集、分析、研判机制。

第三,强化常态性,坚持交流预警细水长流,注重行业、企业、媒体、公众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以坦诚、平等、开放、透明的胸怀逐步构建信任和信誉,促进形成共识。继续拓展交流渠道和形式,不断开发新的风险交流载体,对已有载体加大推广传播力度。组织开展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调查,逐步扩大调查区域和人群范围,了解掌握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和变化情况,为开展针对性交流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交流预警的基础性研究,探索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和专门人才建设。强化预警交流国际合作,充分应用合作成果。

 



本月热门信息


扫码更精彩